青海孕育了長江、黃河和瀾滄江,被譽為“中華水塔”“江河之源”,保護青海生態環境,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具有特殊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p>
助力青海生態文明高地建設,檢察力量大有作為。近年來,果洛藏族自治州檢察機關心懷“國之大者”,發揮公益訴訟職能,探索跨區域協作機制,保障長江、黃河上游水環境安全,護長江黃河長久安瀾。
跨省協作合力保護生態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這個“天上”不在別處,正在果洛。
果洛州境內有36條河流,總流程3300公里,流域面積1600平方公里,長江、黃河都發源于這里。
長江、黃河,上下游不同行、左右岸不同步,跨區域治理是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重點難題。
分散治理效果不佳,加強跨區域協作,是有效推進生態系統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重要途徑。
2020年7月6日,青甘川三省三州檢察院、法院“黃河上游青甘川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會”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若爾蓋縣唐克鎮召開。
青海、甘肅、四川同處黃河上游,地緣相近,山水相依,人文相通,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工作中加強聯動協作很有必要。
這次會議最矚目的成果是簽署了《黃河流域上游青甘川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框架協議》(以下簡稱《框架協議》),三地檢法機關服務黃河上游生態環境保護跨區域協作機制也正式啟動。
《框架協議》共4章20條,內容包括黃河上游青甘川水源涵養區生態環境保護司法協作的意義、范圍及方式。在框架協作下,三地檢法機關共同建立聯席會議機制、溝通聯絡機制、信息通報共享機制、案件協作機制、公益訴訟重大案件跨區域協商機制、生態修復協同機制、專家庫和評估鑒定協作機制、研討調研機制、新聞宣傳協作機制、培訓機制10個機制,形成了推進黃河上游生態保護的強大司法合力。
此外,果洛藏族自治州、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三地檢察機關也在2020年聯合簽署了《黃河上游生態環境資源保護檢察協作配合機制》,規定三地檢察機關要積極探索保護黃河上游生態環境資源措施,形成內部聯動、外部協調、跨省跨區域合作的協作機制。
同年,果洛州班瑪縣人民檢察院和阿壩州壤塘縣人民檢察院、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達縣人民檢察院在班瑪縣聯合會簽了《兩省三州三縣關于加強多柯河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跨區域協作機制》,共同推進多柯河流域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公益訴訟跨區域工作全面開展,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安全屏障。
推動黃河和長江上游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的跨省協作機制得以構建。
構建黃河青海流域“大保護”格局
去年1月23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七次會議上,“果洛州檢察院與省內沿黃六市州檢察院共簽服務黃河青海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協作意見”被寫入青海省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
2021年4月14日,“首屆黃河上游(青海段)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檢察協作會”在果洛州召開。這次會議作為促進黃河流域扶貧與生態、保護與開發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具體行動,順勢合時,應景適情。
果洛、玉樹、黃南、海南、海北5個藏族自治州,以及西寧、海東兩市的七個市(州)人民檢察院,聯合簽訂了《關于建立黃河上游(青海段)生態環境和資源保護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的意見》,青海省首個在黃河流域以生態環境及資源保護為主的檢察機關跨區域協作機制正式形成。
變行政區域下的“小保護”為整個黃河青海流域內的“大保護”,該意見的簽訂構建起了七地檢察機關內部聯動、外部協作、跨區域的黃河上游(青海段)生態與資源保護協作機制,打破以往上游破壞下游檢察機關追辦案件難度大、耗時長、效率低等弊端,在刑事、民事、行政檢察和公益訴訟等方面,就涉及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等領域的案件開展跨區域協作辦案,共同化解生態安全保障中區域分割與流域整體性、部門分治與生態系統性之間的矛盾,共同應對生態環境、資源保護的具體問題,為黃河上游(青海段)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黃河上游青海段,構建起了精準打擊、多元化監督、專業化辦案、社會化治理、法治化服務相結合的環境資源全方位保護格局。
青海省檢察院第七檢察部主任劉建志談道:“青海是黃河源頭省份,保護、治理黃河的責任自然比其他省份更重一些,源頭治理好了,其他沿黃省份責任和壓力就能小一些。在省內建立七個市(州)的跨區域檢察協作機制,是為了滿足保護‘中華水塔’的更高要求,也是完善公益訴訟制度的一項有益舉措?!?/p>
跨區域協作機制初顯成效
經過兩年多時間的探索努力,跨區域協作機制在2022年取得初步成效。
2022年7月,青海省班瑪縣檢察院收到色達縣檢察院移送的一件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這是果洛州收到的首例跨省生態環境與資源保護領域公益訴訟案件線索。
班瑪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地處青甘川三省交界,東南與四川省壤塘縣、阿壩縣、色達縣相連,是青海的“南大門”。
班瑪縣有著“三色班瑪”的美稱,其中一色就是綠色。班瑪縣處在三江源核心保護區,瑪可河、多柯河、開柯河三大“姊妹河”平行縱貫全境,素有“三江源小江南”的美譽,境內自然資源十分豐富。
去年,色達縣檢察院公益訴訟團隊在常態化開展多柯河流域巡視巡察中發現,多柯河流域交界地有非法傾倒垃圾現象,對色達縣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但該行為發生地在多柯河流域右側青海省地界,色達縣檢察院就將這條線索通過全國檢察業務應用系統移送到了班瑪縣檢察院。
收到該條線索后,班瑪縣檢察院立即到現場查看,發現河邊漂浮著建筑垃圾,長時間未清理,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隨后,班瑪縣檢察院向班瑪縣相關部門發出檢察建議,讓相關部門加強多柯河流域河道管理,及時履行建筑垃圾清理職責,加大多柯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力度,在河道沿線設置“禁止傾倒生活及建筑垃圾”標志,加大查處力度。
這是果洛州檢察機關探索打造跨區域生態保護公益訴訟協作機制后,兩地檢察機關在依法履職中的一次有效互動。
果洛州檢察院副檢察長萬瑪冷智談到,果洛地處三江源腹地,是“中華水塔”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加強大江大河生態保護和系統治理,守護好源頭生態環境,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永續發展千秋大計。近年來,果洛州檢察機關充分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為守護長江黃河健康安瀾作出了積極貢獻,積極探索建立跨區域協作機制,陸續與省內外檢察院、法院形成多個協作機制,重點就長江黃河流域非法捕撈、垃圾傾倒、堤岸防護等開展信息共享和聯合監督,形成了全流域、跨區域保護合力。
長江保護法已于2021年3月1日起施行,黃河保護法將于今年4月1日正式施行,長江、黃河的保護和治理上升到法治高度,身處大江大河之源,果洛檢察機關將如何進一步發揮公益訴訟檢察職能?
“未來,果洛州檢察院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持續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切實扛起江河‘源頭’責任,充分發揮‘四大檢察’職能作用,深化推進跨區域協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數據互聯和工作聯動、治理協同,為長江流域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比f瑪冷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