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者,治之端也。
初春二月,寒意未消;法治暖陽,如約而至。繼成為山西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之后,新年伊始,太原榮膺第二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在兩年多的時間內,交出了法治政府建設“示范答卷”。錦繡太原城,法治政府建設的宏偉藍圖已經磅礴展開;砥礪新時代,法治守護民生福祉的恢宏畫卷正在激情繪就。而今在并州大地,處處可感受法治的脈搏,彰顯著這座城市前進的步伐、法治的律動。
潮頭風正勁,揚帆開新局。在太原市委、市政府的堅強帶領下,太原市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全面推進法治政府建設,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深入推進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加強社會矛盾糾紛預防調處,行政權力制約和監督日益完善,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能力明顯提高。
長風萬里,征程在前。太原市法治政府建設已然邁出堅實步伐,一個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智能高效、廉潔誠信、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正闊步向我們走來。
把舵定向
堅持高位推動“有高度”
黨的領導是建設法治政府的根本保證?!耙话咽帧睆娏ν七M,“一盤棋”統籌實施,“一股勁”全力攻堅是我市推動法治政府建設的顯著特點。
太原市委、市政府始終將法治建設擺在全市工作重要位置,將政府各項工作全面納入法治化軌道,把法治政府建設與經濟建設、黨風廉政建設、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同部署、同推進、同督促、同考核。筑牢依法決策“防火墻”,在全省率先出臺《太原市重大行政決策程序實施細則》,進一步細化各環節程序,明確法律責任;加強市政府常務會議、全體會議研究事項合法性審查管理,未經合法性審查或審查不合法的不得提交集體討論;加強對重大行政決策的考核督察,對縣(市、區)政府制定公開年度重大行政決策事項情況專門督辦;頒布實施《太原市依法行政規定》,全省首家以政府規章推動各級政府依法全面履行職能,健全制度機制保障;充分發揮政府法律顧問作用,市法律顧問參與重大行政決策和涉法事務研究與論證形成長效機制。
詢事考言,循名責實。太原市普遍建立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清單,實行定責、落責、督責、考責、問責機制,通過“13710”政府督辦系統推行工作交辦、催辦、督辦制度,層層壓實工作責任,構建了從黨政主要負責人到全體黨政機關工作人員的法治建設閉環責任體系。市委依法治市辦制定考核辦法,將年終述法工作納入對領導干部法治建設履職能力的考評,曬一曬“法治成績單”,實現責任倒逼,切實讓法治政府建設成為領導干部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拿在手上的重點工作。
重大行政決策專家論證會
良法善治
踐行立法為民“有廣度”
法治建設,立法先行。
太原市始終堅持制度建設要緊密結合發展需要和實際,突出地方特色,增強立法的針對性、適用性和可操作性,推進“小快靈”“小切口”制度建設的探索實踐,直面人民群眾需求,筑牢改革發展穩定的法治基礎。
民有所盼,法有所應;民有所需,法有所為。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指出要“堅持治山、治水、治氣、治城一體推進”,我市跟進出臺《太原市晉陽湖生態保護與修復條例》,助力生態環境保護;出臺《太原市農村自建房管理服務條例》,從體制機制上填補農村自建房屋安全制度空白;制定《太原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管理辦法》,明確城市軌道交通運營服務標準;修訂《太原市社會用字管理辦法》,規范化服務社會交流和經濟發展;施行《太原市公共自行車管理辦法》,保障百姓出行“最后一公里”。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推動地方性法規進入執法、融入司法、列入普法、匯入守法,做到立一件、成一件、行一件。
與時代同步伐,與改革同頻率,與實踐同發展。目前,太原市現行有效地方性法規共87件,政府規章共40件,行政規范性文件共205件。堅持立法決策與改革發展決策相銜接,對《太原市愛國衛生管理辦法》《太原市行政審批管理辦法》《太原市價格監督檢查辦法》《太原市綠色轉型促進條例實施辦法》開展立法后評估,并定期組織開展地方政府規章和行政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進行“全面體檢”。此外,拓寬社會各方立法參與途徑,擴容至56家立法聯系點,打造出參與政府立法調研、座談、論證等途徑的“民意直通車”,機制運行以來,提出意見建議共計300余條。
一件件立法成果應時而生,一個個法律空隙被及時填補,我市構架起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制度規范的“四梁八柱”。
“放管服”改革
優化營商環境“有深度”
“打開電腦動動手指就能辦,還能在線求助專職人員,真是太方便了!”足不出戶,在家就成功辦理了營業執照,選擇郵寄模式后,只需坐等營業執照郵寄到家,創業者范玉陽對“一次不用跑”的體驗贊不絕口。
這種方便快捷的服務,得益于太原市不斷完善的商事登記系統。該系統實行“智能審批+自助打照”“7×24小時、365天不打烊”等自助服務,智能審批機成為“家門口的店小二”,實現了“馬上辦、就近辦、一次辦”,全面推進商事登記“秒批秒辦”??吹靡姷淖兓澈?,是我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成果。
堅持簡政放權,近三年市級承接、取消、下放行政職權59項,應放盡放、應放真放,全部承接到位、取消徹底、下放到位;全面啟動“一枚印章管審批”,首批260項劃轉事項平穩承接,審管銜接;優化服務品質,建立“受審分離、集成聯辦”模式,97%依申請辦理事項實現“只到一窗、一站辦結”;首批501項社會事務類事項全程電子化“不見面”辦理;深化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改革,持續擴大“標準地”供應,14項原由企業辦理的事項改由政府無償代辦……各種創新模式不斷涌現,突破部門壁壘、地域限制,讓辦事難、辦事慢、辦事繁等痛點堵點迎刃而解。
法治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審批項目少了,辦事速度快了,執法效能高了,政務環境優了。在法治護航下,我市營商環境持續改善、連年進位,在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全國80個重點城市營商環境評價中,我市排第29名,位居中部地區第3;《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指出太原市營商硬環境在291個城市中排第31位,位居省會城市前10,北方地區前10。法治引領和護航經濟社會發展,讓群眾和企業享受到更多的實惠和便利,法治基因更深地融入城市血脈。
多元調處
守護公平正義“有力度”
近日,迎澤區矛盾糾紛多元調解中心進行了一場“無聲”調解。張女士是一名聽力一級殘障人士,無住房、無收入來源,與他人在遺產繼承方面產生糾紛。張女士申請法律援助后,調解員說法析理,妥善化解了當事人雙方的矛盾糾紛,并在廟前法庭進行了司法確認。迎澤區矛盾糾紛多元調解中心是全省首家“一站式”矛盾糾紛解決平臺,集人民調解、法律服務、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司法確認于一體,形成了“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新路徑。
基層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我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以創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工作為依托,積極推動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各項機制有效運行,推動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2020年以來,太原市陸續出臺《關于發揮行政機關依法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糾紛職能作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關于進一步加強行政調解工作的意見》和《太原市行政調解辦法》,在全省率先建立起政府負總責、司法行政部門牽頭、各職能部門為主體的行政調解工作機制,使全面開展行政調解工作有法可依、有規可循。出臺《關于加強行政調解與司法調解銜接工作的意見》《關于建立健全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銜接機制的意見》,在市人民信訪接待中心設立“訪調工作室”,創新調解(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一體化化解信訪積案工作機制,打造非訴訟糾紛化解綜合平臺,法院速裁團隊進駐公共法律服務中心,人民調解組織進駐信訪大廳、法院、公安派出所,全面開展訪調對接、訴調對接、警調對接,矛盾糾紛多元調處化解機制不斷健全、有效運行。
商事調解服務“太原模式”逐步形成。實施雙百工程,在105家商會建立調解組織或派駐商事調解員,向100個鄉鎮(街道)公共法律服務站派駐商事調解員,實現商事調解服務全覆蓋。建立“調解+保險”商事糾紛化解新機制,填補了全國定向法律調解服務類保險的空白。司法為民的法治之力,在各類矛盾糾紛的妥善化解和公平正義的不斷落地中生根發芽。
太原市農業行政綜合執法人員在農資經營門店檢查農藥產品
提質高效
推進行政執法“有溫度”
“我們村昨晚有大車拋撒渣土,能管嗎?”“鎮上有亂擺攤設點的,影響出行,你們管嗎?”“管、管、管,今后有事都可以找綜合行政執法隊?!弊员淮_定為全市綜合行政執法改革試點鎮后,陽曲縣泥屯鎮優化組織架構,理順體制機制,組建綜合行政執法隊,實現了一支隊伍管執法。
行政執法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群眾,直接關系群眾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法治的信心。在過去,“看得見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見”的情況長期困擾基層。為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及基層執法力量分散薄弱等治理難題,我市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扎實推進10個領域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將原來214支執法隊伍整合精簡,形成市場監管、生態環境保護、文化市場、交通運輸、農業、城市管理、應急管理、自然資源、衛生、勞動監察10支綜合執法隊伍。
2022年以來,進一步深化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在六城區鄉鎮(街道)成立以“1+X+Y”為體系的綜合行政執法隊?!?”是指鄉鎮(街道)綜合行政執法辦公室,“X”是指市場、城管、交通、應急等領域單獨派駐鄉鎮(街道)的執法中隊,“Y”是指10個領域除“X”外、不在每個鄉鎮(街道)駐隊的執法隊,在鄉鎮(街道)設置的執法模塊。以此,推動“九龍治水、多頭執法”為“攥指成拳、統一作戰”,實現了執法力量“擰成一股繩”、基層治理“下成一盤棋”,真正發揮出“一支隊伍管執法”的改革優勢。
執法是行政權力運行的重要載體,是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我市嚴格落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推動行政執法主體、權限、依據等信息公開,45個市本級行政執法主體,237個縣(市、區)行政執法主體全部建立清單、指南和工作流程圖,并在市政府網站“法治政府建設”專欄集中公示,行政執法閉環式制度體系基本完善。全市統一規范執法文書格式和規范用語400余種,配備音像和執法記錄設備7600余臺,專用音像記錄信息儲存設備820余臺,實現行政執法行為全過程留痕、可回溯管理。全市各行政執法單位設立法制審核機構170余個,法制審核人員570余人,嚴把執法法律關。
前段時間,市市場監管局執法人員在一次檢查中發現,某超市銷售的某品牌食品進貨時未查驗供貨者許可證及相關證明文件,也未留存供貨者食品經營許可證和營業執照等相關證明文件,違反了《食品安全法》的規定。鑒于企業是初次違法且危害后果輕微,按照“兩清單一規定”,執法人員對涉事超市作出免于行政處罰決定,責令限期整改。
讓行政執法少“打擾”企業,為企業“減負”,是行政執法部門正在作出的努力。全市行政執法部門探索開展“綜合一次查”聯合執法,實現“一次檢查、全面體檢、綜合會診、精準施策”的綜合查辦工作格局,持續推進落實《關于規范涉企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和一般違法行為從輕減輕行政處罰的實施意見》,先后公布207項“免罰清單”和117項“輕罰清單”,為營造良好營商環境保駕護航。
2022年,全市共作出從輕減輕處罰18.97萬余件,免罰案件3.4萬余件,寬嚴相濟、法理相融,包容審慎、柔性執法,彰顯出行政執法有力度更有溫度。
太原民商事調解中心工作人員通過視頻系統遠程調解矛盾糾紛
循法而行
應對突發事件“有尺度”
“報告!地鐵隧道內突發積水,滯留了大批乘客,還有人觸電,請支援!”2022年8月,一場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突發事件應急演練在地鐵2號線龍城公園站進行。在演練中,多部門聯合救援,歷時一個多小時,完成滯留乘客及傷員的轉運,檢驗了應急處置預案的科學性、實戰性和針對性,積累了應急處突能力。
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應對突發事件,著力實現越是工作重要、事情緊急越要堅持依法行政,嚴格依法實施應急舉措,是對法治政府建設的具體要求。近年來,我市堅持在處置重大突發事件中推進法治政府建設,高質量完成《太原市突發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修編工作,不斷健全完善應急預案體系,開展應急演練與評估,健全完善統一指揮、專長兼備、反應靈敏、上下聯動、平戰結合的應急管理機制,強機制、夯基礎,防風險、提能力,戰災害、化危機,從政府到社會基本形成了有效協同的應急機制。
在近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市各級部門積極啟動應急響應機制,依法推進防控工作,筑牢疫情防線。在市疫情防控領導小組“雙組長”制的高位保障下,高效運行“1部1辦10組”,先后121次研究部署、62次調度檢點,統籌推進一線保供、民生保需、交通保暢、社會保穩。堅持把快速流調作為應急處置的總開關,搶抓“黃金24小時”,發揮公安、公衛、工信聯動優勢,切實把風險人員全部包進去、篩出來、管控住,這一做法被納入全省“以快制快”防控工作方案全面推廣。
為進一步依法依規實施應對舉措,我市開展11部自然災害和生產安全專項應急預案編制修訂工作,并面向社會予以公示,充分開展風險評估和應急資源調查,廣泛征求有關部門、單位和專家意見,確保預案的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此外,全市涉及重大危險源的危險化學品企業接入國家應急部監測預警系統,實現全方位監控管理;開展應急管理信息化建設工作,建成救援指揮大屏顯示系統、基礎支撐系統、救援業務系統和視頻通信系統;拓展培訓領域,結合不同類型、層次的崗位特點和培訓需求,制定特色培訓方案……通過不斷完善應急管理機制,定期開展監督檢查、應急演練、工作培訓,全市在法治領域突發事件依法處置能力不斷提升。
國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法治中國建設的目標指引,也是法治政府建設在新時期換擋提速的鮮明印記。一項項深謀遠慮的改革,一件件卓有成效的舉措,助力我市法治政府建設駛入“快車道”、跑出了“加速度”。這不僅體現了太原法治政府建設的態度和力度,更彰顯出以法治力量守護民生福祉的決心和信心。
勇立潮頭,春山可望。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掀開了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新篇章,正式開啟法治現代化建設新征程。四時之始,萬物復蘇,并州大地春潮涌動,一派勃勃生機,法治動力愈加澎湃,法治政府建設蹄疾步穩、鏗鏘有力。全市上下思想統一、聚合力量,務求率先突破,穩步前行,筑牢法治之基、彰顯法治之力、厚積法治之勢,為全面再現“錦繡太原城”盛景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來源:晉陽劍微信公眾號